中國最需要具有遠大抱負的 汽車零部件企業
從2004年至今,中國汽車報社已經連續四年舉辦“全國百佳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評選”活動。每次評選活動,我們都針對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狀況對評選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并制定科學的評選標準,最后經評審委員會評出年度全國百佳零部件供應商。百佳零部件供應商為中國數萬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樹立了榜樣,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推進作用。通過本次評選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的零部件企業正在逐步發展壯大,正以越來越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與世界強國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創新能力、企業規模、資本運作以及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糾纏。但我認為,這些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問題的實質則在于:到目前為止,我國依然沒有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零部件企業。
今天我利用這個機會,想和大家討論的話題是,中國目前是否產生了具有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何為具有遠大抱負的零部件企業?為什么要為此而憂?用“遠大抱負”來表述企業,似乎有過多修飾性和人文性,缺少一些硬度和剛性,其實不然。具有遠大抱負的企業不是空喊口號、坐而論道的,而是善于做事、腳踏實地的;不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而是理性現實、知行合一的;不是只望天空,不看大地的,而是胸懷廣闊、扎實沉穩的。之所以用“遠大抱負”作為我今天演講主題的關鍵詞,是因為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目前太需要志向高遠,追求卓越,做大事做實事,想長遠看未來,擔當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發展之大任的企業。必須看到,如果沒有遠大抱負,我們的好日子是暫時的;如果沒有遠大抱負,我們就不能成為世界汽車強國。我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企業,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就會鑄成永遠的歷史遺憾。我們遇到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歷史賦予我們一個特殊的發展空間,如果不能志存高遠,取得成績,就會有愧于這個時代。
中國具備產生胸懷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經濟社會條件
我認為,中國已經具備產生胸懷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經濟社會條件,只是還沒有產生。
首先,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為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最新資料顯示,今年1~10月,我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700萬輛,中國汽車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2%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原來預計中國在2020年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有專家預測這一目標有可能在2015年提前實現。這么大的汽車市場,這么快的發展速度,必然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催生一大批優秀企業。回顧世界汽車發展的歷史,我們十分清楚地看到,當年美國汽車市場和整車企業的高速發展,培育了德爾福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美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今這些美國的世界知名零部件企業,仍然在世界零部件業占據重要的地位;由于當年歐洲汽車市場和整車企業的高速發展,培育出了博世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歐洲零部件企業;由于當年日本汽車市場和整車企業的高速發展,培育出了電裝等一大批世界知名日本零部件企業。
其次,改革開放為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明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就帶領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了一場更加深刻的偉大革命。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從東部到中西部、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開放使我們更加自信,更加自強,更加自主。開放使我們不但面對高山平原,而且面對藍色的海洋。開放使我們迎八面春風,接七彩霞光。開放使我們更加健康,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理由不成長,沒有理由不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企業。
國家鼓勵零部件企業做大做強。去年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引導零部件排頭兵企業上規模、上水平,進行跨地區兼并、聯合、重組,形成大型零部件企業集團。據統計,我國現有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超過1萬家。
國家鼓勵零部件出口。近年來,商務部等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和支持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前不久,合肥、廣州、保定和柳州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并正式掛牌。
國家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近日聯合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版,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制造等產業。鼓勵外商投資資源綜合利用。鼓勵外商進行汽車研發機構建設等。在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上,新《目錄》列明25種鼓勵外商投資的部件,比舊《目錄》的12種大幅度細化與增加。
第三,快速發展的國民經濟是我國零部件產業大發展的保障。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我們取得了今天這樣的重大成果,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已經融入世界汽車業之中。盡管充滿競爭,但我們有贏得競爭的信心,更有獲勝的條件。現在全世界無不羨慕中國經濟的發展,無不驚嘆中國經濟的奇跡,無不積極尋找與中國進行合作的機會。中國經濟以連續多年的快速發展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盡管中國經濟在發展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盡管世界上有一些人仍然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些不舒服,經常有意地、不時地制造一些事端,但是,中國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是不可阻擋的。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既創造了寬松、有利的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要求是:中國汽車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發展中不重視環境資源問題更不行。在這樣重要的歷史時期,汽車零部件企業應如何選擇新的發展思路、新的發展模式,這無疑是對企業的歷史性考驗。
第四,全球產業轉移是我國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當前,全球產業轉移方興未艾。我們應緊緊抓住國際零部件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由于我國人才儲備量的提高和人力資源的日益豐富,跨國公司改變了過去把研發機構設立在母國的做法,開始把研發機構設立在海外。從總體上看,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正成為跨國公司技術戰略的主流和趨勢。據統計,歐洲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機構的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近年來,美國跨國公司海外研發的投資增長是本國投資增長的3倍之多。
中國已成為世界汽車制造業中心和全球技術研發中心。椐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全球500強企業有400余家在中國已經建立了700多個研發機構,僅上海市政府批準的外資研發中心目前已有近150家。全國在汽車及零部件領域,來自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研發和技術中心已經突破100家。2006年4月,德爾福在上海設立了研發中心。2006年1月,杜邦高性能彈性體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了技術中心,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外的又一個綜合性研發中心;2006年7月,法雷奧在上海設立了第二家研發中心;2006年8月,康明斯與東風公司聯合建立的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在武漢啟用。德國零部件巨頭企業——舍弗勒集團的亞太區研發中心今年上半年也開業了。
跨國零部件集團在強大的國際化背景下所體現的競爭優勢在于,他們可以將全球領先的技術產品不斷運用到區域市場,攤薄高昂的研發成本。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在帶來技術和資本的同時,還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比如全球化、核心化、同步化、系統化和模塊化等。除此之外,零部件技術發展前沿化的趨向也十分明顯,也就是說,零部件企業不僅僅按用戶的匹配要求開發和供應產品,而且超前進行技術研發,不斷以新技術、新結構、新模式來引導、推動整車發展。在這些工作中,研發中心都起著關鍵作用。隨著這些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必然對中國零部件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我認為無論如何,這種轉移對我們來說是利大于弊。我們應當抓住國際零部件企業轉移的時機來發展自己,實現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
第五,優越的社會環境是我國零部件產業大發展的基石。今年3月,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物權法》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法律,我個人以為,《物權法》對人民生活、產業發展的影響將越來越深刻和廣泛。《物權法》第一次以民事基本法的形式對各類物權類型予以確認,并規定了物權的保護制度和方法,從而完善了我國財產法律制度,鼓勵人民群眾愛護財產、創造財富,促進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物權法》的出臺有利于鼓勵人民創造財富,實現民富國強。同時,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使人際關系更加協調,社會環境更加穩定,教育更加發達,文化更加繁榮,人才更加豐富。這一切都更加有利于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社會不穩定、社會矛盾激化,不利于經濟發展。汽車零部件的同行不要忽視它。我們可以假設、如果社會不穩定,我們能安安穩穩地坐在這里討論發展問題嗎?穩定壓倒一切。穩定才能保障我們、鼓勵我們創造財富。
目前尚未發現中國有胸懷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我國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經濟社會條件是優越的,是當今全球一流的。可是,把目光聚焦在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卻未能發現像博世那樣擁有世界一流技術的企業,未能發現像德爾福那樣規模巨大的零部件企業,或者有這種雛形的企業。這種狀況與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不相適應。盡管德爾福公司目前在北美遇到一些困難,盡管它要申請破產保護,但我們還是高度關注德爾福公司在這一輪重組中的情況,并且已經看到,它已經開始渡過危機,慢慢復蘇,我相信它最終能夠經得住這樣的危機考驗。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后來者,一個追趕者,我們在看到國際巨頭遇到并克服困難時,更應當思考,要向它學習什么,吸取什么教訓。經歷危機后的德爾福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一流的汽車零部件公司。試想一下,我們中國的哪一家零部件公司能夠經得住這么重大的危機?能夠經受住這樣的風浪?我們如果遇到那樣的危機,也許不能應對,或者不能那么好地應對,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具有遠大抱負的企業對中國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壯大來說是多么重要。
當然,我們更未能發現像羅斯控制的國際汽車零部件集團(IAC)那樣靠資本運作迅速發展起來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或者具有這種跡象的企業。汽車零部件行業牽連上下游的關系,整合難度大。2004年,這正是美國金融大亨、“破產重組之王”羅斯愿意進入的新領地。用手中的資本來撼動整個行業,羅斯是這方面最好的導師。2004年,這位億萬富豪在世界鋼鐵行業留下一個無法抹去的記號。當他把自己創辦的美國鋼鐵公司賣給米塔爾時,他手里多了45億美元。如今,他試圖投資整合汽車零部件產業。近年來,福特、通用等汽車企業不斷減少汽車產量,并把采購重點轉移到低成本國家,導致汽車零部件企業紛紛選擇破產,這其中醞釀著巨大的投資機會。羅斯認為,如同鋼鐵產業一樣,美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也面臨退休人員多、工會組織活躍、醫療和養老負擔重以及競爭殘酷等問題。這是羅斯最喜歡的局面。羅斯計劃將這45億美元投入零部件行業,通過收購陷入困境的零部件供應商,打造世界級的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
我報最近報道,羅斯計劃用幾年的努力,成為零部件銷售收入達到100億~150億美元的零部件公司。他不但要進入世界零部件100強,并且要在100強里位置靠前,他還計劃把他的業務領域發展到印度、中國,也就是說他要成為一個世界級、新的零部件公司。事實上,羅斯通過資本運作,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羅斯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美國麥特達因公司CEO萊利特在一篇專論中寫道:“美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正面臨一場變革,這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全球汽車業的變革。資本運作成為關鍵的改革推動力量。”遺憾的是,我們一直強調流動性過剩,外匯儲備太多,但是我們并沒有充分利用資本,打造一個迅速崛起的跨國零部件企業。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迅速擴張,我們也沒有看到,有金融家、投資者有這樣的眼光,將資本投入到汽車零部件產業中。我們更多地看到,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到房地產行業。房地產業不但技術空心化,還將資本過度轉移到了不該轉移到的地方,容易造成經濟泡沫,分散中國居民消費能力,抑制市場成長。面對汽車產業發展的大好機會,卻未看到強有力的資本來整合汽車零部件行業。這確實讓人感到有些痛心疾首。一個國家制造業如果不強大,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強大。我們應該把有限的資源、寶貴的資本,特別是寶貴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像中國汽車零部件這樣能增強中國國家實力的行業中。這才是正確的選擇。當前,中國還沒有像羅斯那樣敢于投入大量資金整合汽車零部件產業的人,更沒有像羅斯控制的國際汽車零部件集團那樣靠資本運作迅速發展起來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當然,我們也未能發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產業集群,或者具有這種系統規劃的地域。
隨著汽車集團的快速發展,圍繞主機廠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也得以快速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初現集群化效應。按地區劃分,現已基本形成東北、京津、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產業基地,但尚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而標準的產業集群應具備三大要素:首先,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一般來說,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他機構往往都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其次,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其他機構之間有緊密聯系。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聯系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另外,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企業,而且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銀行等中介機構和服務組織,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這是產業集群的實體構成。但是在中國所謂的“產業集群”里,往往不是這樣系統構造完整、整體規劃全面的產業集群,而是有一個整車廠,圍繞著它建立一些零部件企業,僅此而已。
而且,我們也未能發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流企業家,或者具有這種抱負的企業家。或許我們有這樣的企業家想做,但行動不堅決,思想和行動不一致。有的企業家雖然很有實力,但想都沒想過要做一個在全球有影響的企業家,就更談不上建設擁有遠大抱負的企業了。企業要發展壯大,就需要一流的企業帶頭人。我們呼喚一大批具有遠大抱負的企業,我們更應該呼喚一大批具有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家。縱觀著名跨國公司,如豐田、通用等,都有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流的企業領導人。擁有一流的領導人,企業才能在國際競爭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不乏具有優秀管理才能的企業家,卻極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流企業家。今年8月,美國著名財經雜志《Business2.0》公布了2007年全球最具商業影響力領袖50強,我國僅有百度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入選,這個問題實在值得我們在座所有汽車零部件企業人士反思。當前沒有一流的企業家并不可怕,可怕的根本沒有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理想、沒有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家的抱負。如果連抱負都沒有,我們就沒有可能寄希望于未來。
未能產生胸懷遠大抱負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原因
今天這樣的場合,氣氛祥和,我列舉以上這些現象,似乎有些不適宜,可能使人略感沉重。但是,愛之深痛之才深,愛之真其言才真,愛之濃其意才濃。今天我提出這么沉重的話題,正是源于我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的熱切關注。真心希望,中國能產生一大批在世界有影響力的企業,產生一大批具有遠大抱負的企業家,所以我才說出這些不順耳,不好聽,甚至聽起來感覺說得太大、太遠、太空的話,但是我說的確實是真話,是包含個人情感的話,是我自己觀察思考,并且和我的同事共同討論之后產生的一點不成熟、但是敢于講出來的觀點。這些現象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反思,并且探究其原因。
首先,缺乏堅持原創的決心。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而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缺乏堅持原始創新的決心。由于決心不大,導致產品開發投入少,手段落后。國外汽車企業每年的技術開發投入約占年銷售額的3%~5%,而我國一些重點骨干企業這一比例不到1%。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創新型人才的匱乏。據相關統計顯示,歐美發達國家的汽車產業中,汽車研發人才一般都占到30%以上,而我國還不到8%,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占技工隊伍的4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3.5%。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人才問題已經成為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瓶頸。為什么研發投入這樣少?為什么高技能人才比例如此缺乏?因為一些企業從未打算進行自主創新,沒有創新的勇氣,更缺乏創新的自信。
擁有121年歷史的博世,為什么能成為堪稱全球最專業的汽車技術研發機構和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為什么能夠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霸主”?我想,最關鍵的是其始終堅定不移地追求技術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因為有了決心,有了執著的精神,經過一代一代博世人的積累,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中國的零部件人,是不是有決心從21世紀開始,用100年的時間,也創造一個中國的“博世”?這需要百年積淀,需要百年的不懈追求。中國的汽車工業已有50年歷程,我們還沒有產生這樣的公司,或者還沒有這樣的跡象,就是因為缺乏這樣的決心,缺乏這種勇于領風氣之先、不懈追求原創的決心。
第二,缺乏合作共贏的思想。有一個問題讓我感到很困惑。誰都知道,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文化淵遠流長,就在于她有著其他民族不具備的、巨大的包容性。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圍繞“中和”而形成的流變脈絡。寬容、豁達、大氣,滲透于中華文化的眾多領域,流淌在我們的血管里。可是這樣優秀的文化,這樣充滿生命力的文化,不可戰勝的文化,在做企業時,就不那么明顯了。許多世界500強都是通過合作、融合全世界數以萬計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的各類精英而獲得持久發展。我們不少零部件企業,甚至不少整車企業,包括一些規模比較大的汽車集團,在一些方面表現得小家子氣,小肚雞腸,表現出一種“窩里斗”的劣根性,缺少寬闊的胸懷以及合作共贏的心態。有人對我講,汽車行業最缺少的就是合作,最不少的就是互相惡性競爭,甚至互相拆臺。資源整合與重組是全球各行各業發展的總體趨勢,面對這些,如果不能以開闊的心胸坦然接受,逆勢而行,必將被淘汰。但現實情況是,我們的市場上,很難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培養出更多的巨型企業。散、亂、差一直是眾人對我們零部件行業的評價,至今也沒有根本改變。對此,人們一直習慣于從經濟學角度,以強調周密和理性的邏輯思維加以分析,但我認為僅此是遠遠不夠的,思路不變,就永遠找不到根本的癥結所在。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用中華文化的觀念來重新認識這一大家普遍痛恨,卻又不愿接受的現實。
第三,缺乏先進的資本運作經驗。作為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對于國內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而言,僅僅依靠自身積累尋求發展,無法迎接國際競爭對手的沖擊。許多企業雖然也熱衷于資本運作,但遺憾的是把改制、上市、兼并作為公司發展的終極目標。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對資本市場基本理念、運作規律的理性認知,缺乏資本運作的經驗,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不僅花費了巨額資金,在資本市場嗆水溺斃,而且荒廢了主業,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有更多的企業對資本運作一竅不通,連一些入門知識都沒有,更不用說像IAC那樣高超的資本運作水平了。
第四,缺乏全球化的管理思維和視野。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較低層次的產業分工角色無法保證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長久保持,同時還深深隱含著被全球經濟邊緣化的危險。美國之所以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主要在于它善于利用全球資源,在全球范圍尋找戰略性發展機會。相比之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缺乏全球化的思維和視野,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沒有充足的認識與準備,難以丟掉自身固有的思想觀念和傳統的思維模式,思維的局限導致企業競爭力低下。我認為,思維和視野決定了資源整合的范圍及路徑,而范圍的狹小和路徑的單一,終將削弱資源的優化力度和企業的實際運作效果。
關于汽車零部件企業樹立遠大抱負的思考和建議
我們分析了中國目前沒有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現狀和原因,那么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這里我想談一些個人的不成熟建議和想法。
一、要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零部件企業,就必須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
有些人總認為“跨越式發展”被過度闡釋,我覺得對于中國的零部件企業來說,恰恰缺少的就是這一點。太多的企業在走保守的老路子,發展速度緩慢,這是影響零部件企業壯大的重要原因。我們的零部件企業需要有跨越式的思維,不能像小腳老太太,謹小慎微、亦步亦趨。而要以產業報國的雄心和氣魄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我國零部件產業的全面升級。跨越式發展戰略不是簡單的經濟和技術概念,而是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創新思維、成長路徑選擇、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有機綜合。實現跨越式發展,首先要突破傳統思想觀念,跨過高山面向大海,跨出國界面向世界,跨出個人面向人類;其次要跨出單一的價值追求,樹立全面的企業價值觀,不僅做中國的,而且要做世界的,不僅創造利潤而且創造和諧,不僅強調技術,而且強調人文和社會責任感;第三要跨越片面的創新理念,樹立全面創新觀,既注重技術創新,也注重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和文化創新;第四要在成長道路選擇上,跨越傳統產業演進思想,用新技術、新思維,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二、要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零部件企業,就必須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在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上毫不動搖。
幾年前,我們就提出了中國汽車業要自主創新的問題,當時并沒有得到太多人的重視,有些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我們是在喊口號;幾年前我國政府提出了堅持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我們敏銳地認識到,這也是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現在,沒有人再說我們是在喊口號了,因為自主創新已經是當前各行各業扛起的一面大旗。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持之以恒,不能今天流行就說創新,明天不流行就不創新。自主創新的戰略要自始至終、堅持不懈,尤其在遇到困難或是剛剛有些成績的時候,決不能搖擺。要堅持自主創新,不僅要進行技術創新,還要進行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文化創新。
三、要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就必須走國際化道路,整合全球資源,并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胸懷。
在國際化潮流面前,我們別無選擇。雖然國際化道路充滿艱辛、布滿荊棘,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一些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國際化道路的真正含義,開始用全球化視野看待問題,他們現在談得更多的是國際化人才、業務整合、文化融合等問題。擁有國際化視野,就是我國零部件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和同類企業具備同等能力和視野。只有擁有了國際化視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才能與世界汽車零部件企業站在同一高度進行市場競爭;只有擁有國際化視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整合資源,并打造奠定百年基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要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零部件企業,就必須掌握國際資本運作經驗。
掌握先進的資本運作經驗,要求我們對企業所擁有的一切有形與無形的存量資產,通過流動、裂變、組合、優化配置等各種方式進行有效運營,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增值。首先,我們要清楚企業上市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資金流,可以改善企業資本結構,但是也有成本、風險和不便。其次,企業家要在擴張型資本運營模式(橫向型資本擴張、縱向型資本擴張、混合型資本擴張)和收縮型資本運營模式(資產剝離、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購等)之間作出明智的選擇。第三,要區分國際主要資本市場的優勢和劣勢。第四,先進的資本運作經驗告訴我們,企業成功進行資本運作的必要條件之一,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銀行或投資顧問,實施企業資本運作的具體操作。
五、要產生具有遠大抱負的零部件企業,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必須擁有遠大抱負。要走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品牌發展之路,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有做大企業、名企業的勇氣和決心。有抱負的企業家是勇于創新的企業家,他善于有意識地尋找機遇,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尋找創新機遇,能夠系統化地進行管理創新;有抱負的企業家必須充分地認識到:抱負是高尚的行為,成長的萌芽;有抱負的企業家應該記住臺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告誡企業家的一句話:“棄老二主義,建立世界級的企業”;有抱負的企業家應該吸引優秀人才,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優秀的人才愿意與鼠目寸光、不思進取者為伍;有抱負的企業家應該以長遠而深邃的眼光全盤考慮企業發展的戰略安排,為樹立不朽的企業品牌傾注熱情和心血。
總之,零部件產業是汽車產業的基礎,沒有強大的零部件產業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汽車產業。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正處在歷史轉折點,機遇與挑戰并存,收益與風險同在。我們要從心底認識到,中國大地是充滿希望的田野,這塊土地上有我們的責任,有我們的義務。在以后的日子中,《中國汽車報》會一如既往地、竭盡全力地支持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更要重點支持有抱負的零部件企業成長,為大家提供交流的機會、對話的平臺、展示的舞臺。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與諸位一道,共同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騰飛而努力,共同期待具有遠大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早日誕生!
(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屆“全國百佳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評選”頒獎典禮上的主題演講,本報刊發時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