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日本企業基恩士的創始人滝崎武光超越優衣庫公司總裁柳井正,成為日本首富。這是因為基恩士公司的股價比新冠疫情前暴漲了96%。這家生產工廠自動化所需的傳感器和測定儀的企業,2020年6月的市值總額超過11萬億日元,超過索尼集團和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等響當當的大企業,躍居日本企業市值總額第2位。報道援引彭博社消息稱:“基恩士的快速增長表明了近期全球市場對機器人(8.330, -0.21, -2.46%)及零部件的需求有多大。”
報道稱,去年全球工業界經歷了零部件供應難和招工難,掌控了機器人和自動化裝備市場的日本企業的價值正在受到重新評估。日本的工廠自動化企業是將從汽車工廠的生產設備到半導體工藝所需的傳感器、檢驗設備等綜合在一起的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核心。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披露,在過去的10年里,工業機器人增加了3倍,每年新增需求的45%由日本供貨,中國和韓國的市場占有率分別只有12%和7%。英國期刊《經濟學人》評價稱:“日本的工業機器人企業不僅在海外、甚至在日本國內也不為人所知,但該國的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已成為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存在。”
日本機器人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
雖然最近全球技術企業的股價下跌,但日本4大機器人和自動化企業——基恩士、發那科、SMC和雷傣光的企業價值比5年前增長了2.5倍。世界上唯一一家生產超微半導體工藝所必需的極紫外光(EUV)檢測設備的雷傣光,2018年的公司總市值僅為10億美元,但截至2021年2月18日暴增至168億美元。4大企業的銷售額也在經歷新冠疫情后迅速增長。發那科去年的銷售額為58億美元,比2019年(45億美元)上漲了28.9%。同期SMC從46億美元增至57億美元,增長了24%。
日本四大工業機器人企業的特點是營業利潤率高。作為中小企業銷售水平的基恩士公司的企業價值較高,原因是該公司的營業利潤率超過50%。其余3家企業的營業利潤率也從未低于20%。基恩士和雷傣光通過委托外部生產的方式節省了成本。發那科則使用公司的機器人運營工廠,降低了生產成本。據悉,該公司最大的工廠可以在1個月里不動用任何人力進行運營。
從1990年代開始進入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社會后經歷人力短缺的日本,加快了工業機器人的開發。此后,隨著進入低生育局面的發達國家增加,原本用于日本內需的機器人和自動化企業開始進軍海外市場。在新冠疫情暴發后,隨著非面對面趨勢的發展,工業機器人正在加速攻占全球市場。實際上,基恩士和SMC銷售額的一半、發那科和雷傣光銷售額的80%都來自海外。SMC近期為美國和歐洲的半導體公司供應氣壓控制裝置,擴大了業務規模。發那科公司作為汽車工廠的組裝線領域不可或缺的存在,最近隨著電動汽車生產需求的增加,新的訂單蜂擁而至。
韓國對日本裝備的依賴度進一步提高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披露,韓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的機器人數量)為932臺,是世界上產業自動化比率最高的國家。但和市場需求相比,該國機器人技術和生產能力不足,隨著產業自動化的發展,韓國對日本裝備的依賴度必然會提高。
雖然韓國政府高舉獨立原材料、零部件和裝備的旗幟,但依然無法替代日本企業掌握的尖端機器人、裝備和零部件領域。實際上,韓國對日本半導體和顯示器設備的進口規模從2019年的23億美元增至去年(1至11月)的44億美元,幾乎翻了一番。韓國浦項工科大學產業經營工學系教授鄭宇成說:“隨著自動化需求的增加,日本機器人企業也很可能成為像壟斷半導體尖端光刻設備市場的荷蘭阿斯麥控股公司(ASML)一樣的‘絕對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