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一汽集團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客車通過了多項運行監測。
中國一汽集團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內,工人正在對駕駛室零部件進行校正。
中國一汽是我國最大的汽車集團,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一汽正積極搶抓機遇,在自主創新跑道上加油提速,奮力創造新的業績。
近60年風雨兼程,中國一汽始終堅持自主發展,把培育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總經理徐建一說:“2008年,我們自主創新戰略有了新調整,中國一汽已經把自主的事業作為最核心的事業,把自主的事業作為‘必思、必想、必干、必爭、必拼、必勝’的事業,作為必須全力以赴干好的崇高事業。”
5月16日,星期六。長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技術中心內,設計人員還在加班加點搞試驗,在技術中心汽車電子部,技術人員正在模擬測試單體泵電控系統,汽車電子部部長劉明輝博士說,“一汽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我們的設備是國際領先的,國外同行來了都豎起大拇指。經過5年時間,我們自主研發了汽車電控系統檢測軟件,成本是國外系統的一半。”
也是5月16日,北京。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奔騰B50正式上市,繼奔騰B70之后,一汽轎車公司用3年時間打造這款新車,這款1.6升排量的“小奔騰”抓住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的對小排量汽車減征購置稅的機遇,將成為中國一汽發展的新亮點。
一組數據讓人興奮。2008年,一汽集團年度銷量和銷售收入創最高紀錄:銷售汽車153.3萬輛,同比增長6.75%;實現銷售收入2184億元,同比增長8.8%。
堅持自主創新 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5月16日上午,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新基地內機器轟鳴,總裝車間內,中國一汽自主研發的解放J6重型卡車正在緊張生產。在柔性混流生產線上,每6分鐘就有一臺重型卡車下線。37歲的總裝車間主任范海波指著一輛輛解放車說,“我1994年進廠干的是第二、三代解放車,現在我們生產的是自主研發的第6代產品,每輛車都貼著訂單,完全按訂單生產。車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現在我們的生產節拍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最快能做到4分鐘下線一臺車!”言語間,帶著一種自信。
人們不會忘記,就是在中國一汽,我國第一輛國產解放牌卡車正式下線,那是1956年7月13日。今年78歲的馮云翔老人說起自主發展,聲音洪亮,臉上充滿了自豪。“我是上海人,大學畢業后聽說我們國家將建設第一個汽車廠,心里特別高興。1953年8月,我們200個上海學生分配到長春,并不知道是來一汽。在火車上聽說是來建設汽車廠的,車廂都沸騰了!那時,大家非常驕傲,我們要建設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廠!”第一輛解放牌卡車下線時,剛從前蘇聯結束實習的馮云翔激動不已,“我們的工廠比國外的還漂亮,我們的卡車也很神氣!1980年,一汽用3年時間自主搞解放車的換型改造,不停產、不減收,創造了當時的奇跡。可以說,1953年,我們從不會造汽車到會造汽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1983年,我們從不會開發汽車到會開發汽車,實現了新跨越,培養了一大批我國的汽車人才!”
憑著這種發奮圖強的精神,中國一汽的發展不斷提速。這里誕生了我國第一臺卡車、第一臺國產轎車東風牌轎車、第一臺紅旗牌高級轎車,去年8月27日,一汽轎車公司自主車型擴建工程奠基,該公司把2012年產銷目標定為40萬輛,其中自主轎車20萬輛,中國一汽自主轎車的核心競爭力將明顯增強。
加大投入 為創新發展夯實基礎
長春市創業大街1063號的大門兩側掛著“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技術中心”和“長春汽車研究所”兩塊牌子,這里是中國一汽自主創新的“心臟”,不管是節假日,還是工作日,這里總有研發人員在加班加點搞研發,每天晚上總有燈火在閃亮。設計室是安靜的,但這里研發的成果運用到產品中,總會在市場上引起震動。
中國一汽技術中心主任、長春汽車研究所所長李駿在接受專訪時說,“我覺得中國的汽車業要思索如何自強的問題,我們要有臥薪嘗膽的精神,只有解決好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才能成為優等生!”
汽車產業是個高投入的產業,一個轎車的產品開發少說也要10億元,一條產能是20萬輛的生產線要投入16億元左右。李駿認為,汽車產業要解決主營業務的回報能支撐企業的再發展,開發下線產品,而不是只靠國家扶持,還要保證自己的產品開發能力能支持自己的產品換代,解決具備汽車研發體系和研發能力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一汽不斷加大對研發的投入,“2009年我們技術中心的產品開發預算費用是15.8億元,沒有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給你一組數字:2005年我們所的研發費用是4.5億元,2006年是7.2億元,2008年是9.8億元。這幾年每年固定投入科研是1個億,年年投,不得了,現在起作用了!”
在中國一汽管理者看來,自主創新要“急而不躁”。中國一汽技術中心轎車部部長戴大力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做天津一汽夏利的新車型開發,今年8月即將上市,此外,還在開發紅旗、奔騰等自主品牌轎車的下一代產品。“就像小學生寫作業,先要從做例題開始,做汽車也是一樣。從模仿開始,逐漸掌握能力,從規劃到計算分析,再到樣車分析、工程設計,我們逐漸掌握流程,中國一汽的自主創新走得比較正規,基本沒有省略的步驟和環節,產品出來很快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目前,中國一汽生產“解放”、“紅旗”、“奔騰”、“夏利”、“威志”5大自主品牌產品,形成了卡車、轎車、輕微型車3大自主品牌體系,生產產能已達到80萬輛。僅“十五”期間,中國一汽就開發出400余種車型,完成1000余項科研成果,獲部級以上獎勵300余項。在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上,中國一汽取得重大突破。電控發動機共軌系統、轎車直噴增壓汽油機、轎車柴油機、重型商用車大馬力發動機、經濟型轎車自動變速器、轎車雙離合器變速器等關鍵技術研發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科技部主導的圍繞綠色奧運的“混合動力轎車”、“混合動力客車”項目已經完成,中國一汽自主研發的5臺奔騰混合動力轎車和12臺混合動力公交車已經通過了奧運示范運行。
只爭朝夕 增強創新的緊迫感
發展壯大民族汽車工業,中國一汽責無旁貸。這既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需要。作為中國一汽控股子公司的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紅旗、奔騰這兩個自主品牌車都在這里生產,被中國一汽寄予厚望。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主做車的愿望,我的很多同學在合資企業,大家聽我談起奔騰時,很羨慕。現在很多車是同質化的,我們的成就感來自能夠真正自主創新。”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質保部副總師杜曉東說,“從現在開始到年底,我們的日歷生產安排表上沒有周六。奔騰B50投入試生產后,我們經常干到半夜。”
不僅在轎車公司,記者在采訪中與很多一汽員工交流,對自主創新,他們都有一種濃厚的情結。
“我是一汽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我的父親就在一汽工作。我們車間最近一直在加班加點,這些解放重型車全是自主研發的,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都是。我在合資公司干過,現在調回來,下班時間晚了,工作忙了,但是挺有成就感!”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主任范海波這樣說。
“在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汽解放第5代奧威重型系列商用車及其重型柴油機自主開發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整車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這是汽車企業的第一次!”中國一汽技術中心中重型車部副部長郭立群驕傲地說,“在第5代奧威重型車推出的第2年,我們就推出了第6代系列產品,去年10月,解放J6產品首次亮相第62屆漢諾威國際車展,這是國內重型車首次亮相國際商用車最高級別的展會。”
在國家制定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通過兼并重組,形成2—3家產銷規模超過200萬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4—5家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的汽車企業集團,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目前的14家減少到10家以內。按照這一規劃,一汽集團、上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長安汽車集團將進入快跑通道,力爭進入“2家至3家產銷超過200萬輛的大型企業集團”的行列。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國一汽管理者滿懷信心,加大自主創新,調整產品結構,抓住難得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徐建一說:“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一汽、實力一汽、和諧一汽’。”“自主一汽”是指中國一汽要擔起中央企業的政治責任,自我主導企業經營;“實力一汽”是指中國一汽要擔起中央企業的經濟責任,保持行業持續領先;“和諧一汽”是指中國一汽要擔起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
中國一汽:搭建自主發展大舞臺
牛瑾
到中國一汽集團采訪,發現企業職工有一個習俗:年輕人結婚的時候,車隊都要在一汽的老廠房前面繞一圈。問他們為什么,答案很簡單:因為這里是一汽的根。
一汽人,是以一汽為光榮的;而一汽,則以自主創新為驕傲。
中國一汽自主創新的指導方針是“自主發展,開放合作”,過去提的是“開放合作,自主發展”,簡單的順序調整卻體現著深刻的發展內涵。沒有開放合作就沒有高水平的自主發展;沒有自主發展,開放合作也就失去了意義。開放合作的目的是促進企業的自主發展。中國一汽在學習中消化,在吸收中創新,把世界汽車百年發展的厚重積累,轉化為自主創新的強大支撐,搭建起自主發展的大舞臺。
中國一汽建立起了規模化的自主基地,包括解放卡車基地、轎車基地、經濟型轎車基地、輕微型車基地,其中,解放卡車基地和轎車基地都達到了世界制造工藝水平,年產能力達到百萬輛。中國一汽擁有了系列化的自主產品,已形成卡車、轎車、輕微型車三大自主品牌體系,生產“解放”、“紅旗”、“奔騰”、“夏利”、“佳寶”等自主品牌產品。同時,中國一汽建立起了企業“大研發”體系,自主產品開發也具有了體系化的支撐能力。
有責任就有夢想。在一汽人的汽車夢里,最激動人心的是通過汽車的快速發展而實現強國的夢;最夢寐以求的是盡快形成具有自主開發能力和可自主組合資源的強大汽車工業體系。
有夢想才會有追求。中國一汽為自己描繪的未來是:堅持用戶第一,尊重員工價值,保障股東利益,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一汽、實力一汽、和諧一汽”。
掌握“挖金子的方法”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李駿博士一席談
本報記者 王晉
在中國一汽,技術中心是自主研發的核心部門,執掌這一部門的是李駿博士。他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同時擔任長春汽車研究所所長,先后被評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青年科技專家”、吉林省“特等勞動模范”等,2002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我平均一兩個月會出國一次,上個月剛從歐洲回來,參加了商用車年會,20日要去日本作主旨發言。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出國就是最好的學習。我的特點,沒有時差!”說到這里,李駿笑了起來。
這位我國第一個內燃機專業的博士,今年51歲,插過隊,下過鄉,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上了吉林工業大學,學了內燃機專業。從此,一頭扎進汽車制造領域,一干就是20多年。
在技術中心,加班加點是常事。李駿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八九點,雙休日在他從來都是“單休日”。常年的工作磨練,練就了一項特殊的“本領”————出國不倒時差,經常是上了飛機看資料,下了飛機就開始工作。他酷愛學習,經常想這么重要的部門交給自己,“耽誤了怎么辦”?去年11月12日,他到柏林參加全歐洲的變速箱企業年會,用流利的英語回答了大家的提問,中國的自主研發水平得到歐洲同行的好評!
目前,中國一汽技術中心有14個部,2200人,新成立了輕型車部、微型車部、客車部、汽車電子部。集團提出自主發展的“三年兩改觀”目標后,技術中心提出了40個字的細化目標————“承擔使命,拓展業務;培育體系,持續發展;提高能力,領先對手;打造平臺,開發商品;創新技術,引領未來”。
李駿給記者看一個RAE研發業務布局模式圖,塔尖是R(基礎研究),A(前期開發)在中間,塔座是E(商品開發),這3項要同步推進。“產品研發最終要成為商品,但不能把E放在塔尖,否則光盯著商品化早晚要完蛋。但是研究成果出來,必須下蛋,下的蛋還得能孵出小雞,要解決好科研和產品脫節的問題。”他提出要提高整車的商品力,何為商品力?李駿給出一個公式,商品力=技術(T)除以成本(C)乘以質量(Q)的平方。
發動機研發體系的核心是產品設計開發流程,它是提高整個體系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掌握了這個流程,無異于掌握了“挖金子的方法”。“1998年,我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開發轎車的流程,跟外國專家壓根沒有共同語言,車身不會做,也不知道數字模型是什么,就好像用筷子吃牛排,不是那么回事!”李駿說,其后開始探索,只能看到人家怎么做車,不知道怎么做好?后來,他們編制了1000多個流程文件,進入了流程制定的第2個階段。
如今,他們在制定流程標準上花了很大力氣。“流程標準分3級,一是中心級的,二是部門級的,最核心的微流程是專業組的(甚至精細到一個零部件),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標準怎么定?這套流程我們已經全部擁有。目前,我們已進入第3個階段,實現流程的IT化,項目文件必須是可操作的,引進了RPM軟件,將流程與每一步的項目開發計劃結合在一起,實現流程的IT化管理,非常有效!”
“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提出,讓我們很振奮,我覺得要實現這一目標,要解決3個問題。第一,把技術擺在哪里?要放在實在的位置;第二,解決技術領域的‘未知’,企業要時刻注意,你有什么未知,要靠技術創新來發現未知;第三,如何將技術轉化成產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這些可以通過技術平臺的方式來解決,確定好客戶的需求后,要承載到技術的平臺上,支撐自身發展。而技術平臺要有核心技術支撐,一是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競爭需要的重大關鍵技術,二是企業獨有的技術,有了這個,產品才有不可替代性。”李駿說。
感受混合動力車
本報記者 牛瑾
來到中國一汽集團采訪,參觀了實驗室,瀏覽了生產線,也見識了一輛輛成品車。
記者在中國一汽技術中心汽研所的大院里面,體驗了一次試駕混合動力車,由于在院里,車速并不高,車內比較安靜。終于有了加速的機會,記者加大油門,發動機顯示出了澎湃的動力,提速敏捷順暢。在轉彎的時候,踩下剎車,EMV電子多視像屏幕顯示電動發動機在工作。技術人員介紹這是制動的能量在為電動發動機補充電能,可以達到10%的節油效果。一直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小楊師傅介紹了混合動力車的工作過程:在開始行駛時,發動機停止馬達驅動,燃料消耗為零;普通行駛中,馬達和發動機相互配合;全面加速中,發動機動力和馬達動力相結合,在這兩個過程中能夠實現最佳的燃料消耗;在減速制動過程中,通過發電回收能量進行充電;暫時停車時,發動機自動停止,燃料消耗為零。總體來說,可以達到42%的節油效果,還可以降低至少20%的排放量。
目前,已經有近10款新能源車獲得了產銷資格,來自自主品牌和合資企業的比例為4∶1。而中國一汽就是國內最早進入混合動力汽車領域的車企之一。
“十五”期間,中國一汽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項目———“解放牌混合動力城市客車研究開發”和“紅旗牌混合動力轎車研究開發”。為順利完成開發項目,中國一汽集團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形成了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合動力總成、電控發動機系統、AMT系統為核心的自主科技。“十一五”期間,中國一汽集團更以承擔國家“863”計劃三個混合動力項目為契機,組建了專業核心科研隊伍,整合了資源,引進和搭建了平臺,為下一步產業化做好了技術儲備。
目前混合動力客車已具備小批量生產能力,在一汽客車公司組織生產;混合動力轎車也已完成了功能樣車的試制與性能測試,正在進行產品化開發。
朝著一流目標前行
本報記者 牛瑾 王晉
見到王力師傅的時候,他剛從豐田公司接受培訓回來不久。問起他的感受,王師傅笑得很憨厚:“我覺得我們的整車技術不比他們差,雖說在零部件和操作工藝上還有距離,但是我們只要動腦子,肯用心去想,就沒有什么實現不了的。”
王力是中國一汽集團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的工人,負責駕駛室工位,從部隊復原后來到一汽已經18年了。從剛進廠時生產解放的141到現在生產解放的J6,王師傅已經組裝過6代解放卡車了。“工藝越來越復雜,我卻越來越有干勁。從我手上下線了多少輛車?大概快40萬臺了吧,平均每年2萬多臺。”
做汽車產業,若只是采用單純的合資方式,就只能占據價值鏈上的一部分;而做自主品牌,則能體現價值鏈上的全部價值。解放車技術不斷地更新換代,如今的廠房、設備、產品都是自主研發的體現,能夠達到國內第一、國際領先的水平。
為了保證裝配工藝的穩定,中國一汽集團會定期把王力這樣的員工送到合資公司去培訓,利用他們的先進經驗和科學管理來鍛煉自己的員工,從而培訓更多的人才,為產品進一步的升級換代儲備能量。
王力師傅告訴記者,集團現在是管理比以前細、標準比以前高了,對整車的控制越來越嚴格,員工的質量意識和成本意識也大大增強,每一個崗位都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努力踐行為下區服務、為客戶服務的諾言。集團還立足于現場,發現問題立即解決,通過工位自檢、下區互檢等多種方式使質量成為自主品牌信譽的保證。王力師傅說:“這車上的東西都是咱們自己的,沒有別家的,是貨真價實的真材實料,也都是先進技術的體現。我現在出門,只要看到是解放車,就覺得特別驕傲,還總想上去摸一摸。”
如果說王力師傅是新一代一汽人的話,今年91歲的索云興則見證了一汽的建設歷程。他1954年來到一汽的時候,當時的總裝車間才剛剛立起了柱子。“我現在都記得,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卡車下線的時候,我就在現場,激動得不得了。”
如今,索云興的兒子、女兒、孫女、外孫、外孫女一家三代都在中國一汽工作。他說:“我羨慕這些小字輩的,我們當時沒干成的事情,他們現在干成了。”